【簡介:】鷹是隼形目鷹科中的一個類群,是食肉的猛禽,嘴彎曲銳利,腳爪具有鉤爪,性兇猛,食物包括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其他鳥類以及魚類,白天活動。漢語中將隼科中較大的鳥類和鴟鸮科的鳥
鷹是隼形目鷹科中的一個類群,是食肉的猛禽,嘴彎曲銳利,腳爪具有鉤爪,性兇猛,食物包括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其他鳥類以及魚類,白天活動。漢語中將隼科中較大的鳥類和鴟鸮科的鳥類(貓頭鷹)等食肉鳥類俗稱也劃為鷹類,但一般只是專指鷹科鳥類。 鷹的視力相當(dāng)敏銳,從天空上可以發(fā)覺地面的小動物,肌肉非常強有力,大型鷹兩腳甚至可以將一頭小鹿的脊椎骨折斷,可以攜帶一頭幾十斤重的羊飛行。 鷹是大型肉食性鳥類,屬于隼形目鷹科,其下可分為幾個屬,彼此未必非常接近。60多個物種中,多數(shù)原產(chǎn)地在歐洲、亞洲及非洲。此外北美洲美國和加拿大僅有白頭海雕和金雕,在中美洲、南美洲有9個品種,澳洲有三個品種。 鷹的種類多,有的叫鷹,有的叫鷲,叫鳶,叫鷙,叫梟,叫雕,叫隼等等,反正都是些吃小動物的大鳥,草原上的這種鷹,身體比鷂鷹大,比雕小,它們飛行速度快,眼睛能看清楚十幾公里外一只小雞的一舉一動。
它們狡詐而兇殘異常,獵人們也很難將它們用槍打下來。
但是,有的獵人卻用另一種鳥做誘餌,用網(wǎng)將它活捉,用熬鷹的方法,把它馴練成為人類賣命的抓兔能手。 鷹的種類很多,全世界計有190多種,臺灣省常見的有20多種,分布于臺灣島的中、低海拔的山區(qū)、沼澤、海岸、河口,以動物為食,屬猛禽類。
在屏東平原常見的鷹中,有一種叫白尾鷲的鷹,其頭、頸為淡褐黃色,背、腹為褐色,以白色尾羽毛為特征,是臺灣稀有的候鳥。
還有一種叫灰面鷲的鷹, 背為紅褐色,腹部白色有條斑,喉部、腮部為乳白色。每到秋季,灰面鷲隨著寒流從祖國的東北,或是俄國的西伯利亞經(jīng)過海上長途跋涉,成群結(jié)隊來到屏東,有時是幾百只,甚至上千只、上萬只??墒?,最近幾年由于外國商人大量收購這種鷹的標(biāo)本,造成人們對灰面鷲的大規(guī)模捕殺。
屏東成了灰面鷲的“鬼門關(guān)”每年都有2萬多只灰面鷲難逃捕殺的噩運。
對此,許多熱心人士指出,如這樣濫捕下去,這種鷹將瀕臨絕滅。 蒼鷹(Accipiergentilis)俗稱雞鷹或黃鷹。
雄鳥體長約半米,雄鳥體形較雌鳥小,從頭部到前部為灰黑色,眼后為黑色,有明顯的白色眉斑;下體白色,雜有數(shù)目很多的灰黑色小橫斑。
雌鳥上體及翼表面為灰褐色,眉紋白而雜以褐紋,下體白色,體下面有縱斑。
蒼鷹在飛翔時,翼短而寬,先端圓,尾較長。一般常常是扇翅和滑翔交替進(jìn)行,呈直線狀飛翔。在飛翔時翼保持水平狀。
扇翅速度較其它大型鷹類快。
棲于山地森林中,善于捕食小型哺乳動物,如野兔和野鼠等,偶爾也捕食鳥類。分布于我國東北以至云南、廣東、文本等地。繁殖于西伯利亞以及我國的小興安嶺等地。此鳥嗜食鼠等,對農(nóng)業(yè)有益。幼鳥常被馴養(yǎng)作為獵鷹,用以捕捉野兔及小鳥。 雀鷹(Accipiternisus)俗稱鷂子,體形比蒼鷹稍小,成鳥上體青灰色,尾羽較長,有十分明顯的深褐色橫斑,很容易識別。飛翔時主要是扇翅和短距離的滑翔交替進(jìn)行,并常在空中呈圈狀的飛翔。
常棲于山地林間,或在村落附近河川小溪附近地帶,飛翔力很強,善捕食小鳥等動物。
繁殖于我國華北北部、東北西北部、呼倫貝爾盟博克圖、北部大、小興安嶺等地,冬時常見于四川、云南以東的地區(qū)。此鳥也能馴養(yǎng)作獵鷹,用以捕捉小型鳥類。 赤腹鷹(Accipitersoloensis)比雀鷹稍大,上體為青黑色,尾羽有幾條細(xì)橫帶,無眉斑,下體淡灰色。飛翔姿勢與雀鷹同,常棲于林中,以蛙、蜥蜴和小形鳥及大形昆蟲為食。繁殖于長江中下游一帶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廣東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