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一、關于航空航天的物理知識?19世紀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出現(xiàn)了新型動力裝置——內燃機。與此同時,流體力學和空氣動力學的理論、試驗研究也初步進展。這兩方面的發(fā)展為重于空氣航空
一、關于航空航天的物理知識?
19世紀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出現(xiàn)了新型動力裝置——內燃機。與此同時,流體力學和空氣動力學的理論、試驗研究也初步進展。這兩方面的發(fā)展為重于空氣航空器——飛機的誕生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19世紀后期,歐洲和美國都有許多航空先驅者探索研究、試驗滑翔機和動力飛機,并取得了一定進展。綜合前人的探索工作并依據(jù)自己的研制成果,美國的萊特兄弟于1903年12月17日試飛成功歷史上第一架有動力、載人、可操縱的飛機,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航空新紀元。
20世紀頭十幾年是航空技術初步達到使用化、飛機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航空最重要的理論基礎——空氣動力學也在本世紀初建立起來。升力理論、阻力理論和飛行力學理論成為指導飛行器設計、提高飛機性能的關鍵因素。正因為如此,,美國、蘇聯(lián)、英國、法國相繼組建了國家級的空氣動力學和相關技術的專門研究機構。從此,飛機的研制和試驗從個人盲目實踐行為變成有科學技術指導和嚴密組織的工業(yè)門類。航空的發(fā)展走上了真正科學。
航天技術發(fā)展之快是航天先驅者們未曾預料到的。相關技術的成熟特別是航空領域的許多技術的直接應用加快了航天的發(fā)展。同時冷戰(zhàn)和太空競賽客觀上為航天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大的動力。航天時代開始以來,僅過了4年,載人太空飛行便取得了成功,實現(xiàn)了古老的人類遨游太空的理想。1969年7月,美國的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乘“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成功,標志著人類征服太空取得了又一次歷史性突破。
航空航天技術是新技術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航空航天技術又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的高技術學科。它以眾多科學技術學科為基礎,集中應用了20世紀許多工程技術新成就。同時,航空航天技術又為這些科學技術學科的發(fā)展提供了新手段,提出了新任務。高度綜合性的航空航天技術的發(fā)達程度日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技術、國民經(jīng)濟和國防建設整體水平的重要標志。
二、香港航空安全知識?
第一,飛機航道確保安全 二飛機質量保證,一員安全保障
三、航空科普知識大全?
1、最早發(fā)明火箭的國家是(中國)。
2、為紀念一位傳奇式的人物,月球上的一座環(huán)形山用他的名字命名,他的名字是(萬戶)。
3、我國第一個火箭研究機構——國際部第五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是(錢學森)。
4、世界上第一顆粒人造地球衛(wèi)星是(前蘇聯(lián))發(fā)射的,從而開創(chuàng)了人類航天的新紀元。
5、人類第一位成功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叫(尢里加加林),他是(前蘇聯(lián))人。
6、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員是(阿姆斯特朗),他是(美國)人。他首先實現(xiàn)了人類登上月球的理想。
7、人類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在首次飛行時繞地球飛行了(一)圈,在太空飛行了(108分鐘)。
8、我國神舟號試驗飛船是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fā)射的。
9、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第三級所用的推進劑是(液氫和液氧)。
10、我國在(1980年)向太平洋發(fā)射了遠程火箭。
11、1975年,我國成功發(fā)射了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wèi)星,這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wèi)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12、(長征三號)火箭把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靜止軌道通信衛(wèi)星送上太空。
13、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是(三)級火箭。
14、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是在(1999年11月20日)發(fā)射成功的。
15、宇航員升空時乘坐的飛船艙段是(返回艙)。
四、航空航天知識?
航空航天小知識 從發(fā)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以來;每年送入地球軌道的有效載荷(如衛(wèi)星、飛船等)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每枚火箭的有效載荷從幾十公斤(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重83.6公斤),提高到100多噸(美國“土星”5號發(fā)射的“阿波羅”登月飛船,重約120噸)。目前,全世界每年要向宇宙空間發(fā)射出幾百至幾千噸的飛行物體??墒沁@些飛行體都是一次使用的。 航天飛機是飛機、宇宙飛船和火箭的結合體,既可以重復使用,又能在宇宙空間飛行。同時,航天飛機也是一種最經(jīng)濟的航天器。
五、關于日晷知識?
日晷本義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陽的位置來測量時間的一種設備,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陽陰影的指標、承受指標投影的投影面(即晷面)和晷面上的刻度線組成。
最常見的設計是庭園日晷,讓日影投射在一個標有時刻的平面上,當太陽移動時,影子所指示的時間也跟著變動。
六、關于地震知識?
地震科普知識資料
地震局地震科普知識宣傳資料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地球上每年要發(fā)生地震500多萬次,其中只有5萬多次左右人們能感覺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壞,為什么會發(fā)生地震,地震發(fā)生會有哪幾種類型?我們該怎樣面對地震?下面我們向大家做一簡要介紹。
第一部分 地震基礎知識
為什么會發(fā)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運動的結果。地球運動中,地殼也在不斷運動變化。
地球的運動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對地下巖石產(chǎn)生了非常強的作用力,當巖石承受不了這種力時,就會突然發(fā)生破裂和錯動。
地震是指地殼中因巖體錯動斷裂而釋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動。
巖石破裂產(chǎn)生地震波,地震波傳到地表,地面隨之就振動起來,這就是地震。
地震發(fā)生會有哪幾種類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種類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構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噴發(fā),使巖漿沖擊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動?;鹕降卣鹩绊懛秶容^小,造成的破壞相對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動。比如地下的石灰?guī)r溶洞坍塌,或者礦山采空區(qū)的塌陷,都會引起小范圍的地面振動。這種地震一般破壞程度不大。
我們平時所說的地震叫構造地震。
構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這類地震大約占到全球地震數(shù)的90%以上,而且振動的強度大,影響的范圍廣,所以對人類的威脅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級表示,地震越強,震級越大。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地震震級分為弱震、有感地震、破壞型地震、嚴重破壞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級以下地震,這種地震通常人們感覺不到,只有儀器才能記錄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級以上、5級以下地震,這類地震人們能感覺得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全球每年大約發(fā)生3級以上地震5萬余次。
破壞型地震:一般指5級以上、能夠對地表及其建筑設施造成破壞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約發(fā)生5級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嚴重破壞型地震:指7級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發(fā)生這樣的地震10到20次,不過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海洋和荒蕪人煙的地方。
震級每相差一級,它們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于將近1000個5級地震所產(chǎn)生的能力。
地震發(fā)生時,會產(chǎn)生地震波,人們感覺到的振動是由于地震波傳播造成的。
地震時,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顛動,然后左右搖晃。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縱波、橫波等組成,縱波傳播速度快,但比較弱,使人有上下顛簸的感覺;橫波傳播速度略慢,但比較強,能造成巨大的搖晃,給地表建筑帶來嚴重破壞。
地震的破壞程度,除跟震級的大小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傳播等因素有關。我們把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fā)生后,震中區(qū)的破壞最嚴重,烈度最高。從震中向四周擴散,烈度逐漸減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烈度區(qū)。
地震時,地球內部發(fā)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那個點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離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點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勻的,從世界震中分布圖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規(guī)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大陸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上。
中國位于歐亞大陸東南部,東臨太平洋,是一個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
從我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圖可以知道,我國地震分布很廣,全國約有20多條主要地震帶。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觀前兆現(xiàn)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xiàn)的與地震孕育有關的現(xiàn)象稱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異常有微觀異常和宏觀異常。
微觀異常如地形變、地電磁異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學儀器探測。
宏觀異常指人們感官能感覺到的異常,主要有地下水異常、動植物異常和地聲、地光等異常。
井水變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門道
無雨水變渾,變色變味又難聞
噴氣又發(fā)響,翻花冒氣泡
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觀前兆現(xiàn)象。
當?shù)叵滤l(fā)生冒泡、變渾濁、有異味等現(xiàn)象時,就可能是地震前的異常反映。當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異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環(huán)境的影響而變化。
二、動物異常
歷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許多動物表現(xiàn)出程度不一的“異常行為”。所以,老百姓把動物稱作觀察地震前兆的“活儀器”。
老百姓把這些異常編成諺語:
騾馬牛驢不進圈,掙脫韁繩往外逃
豬不吃食狗狂叫,兔子豎耳蹦又跳
鴨不下水雞上樹,鴿子驚飛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滿街跑
泥鰍螞蝗上下竄,魚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結隊遷飛去,蜜蜂驚巢螫人畜
引起動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動物有反常表現(xiàn)不一定就是地震前
七、關于船舶知識?
船舶是能航行或停泊于水域進行運輸或作業(yè)的交通工具。
船體是船舶的基本部分,可分為主體部分和上層建筑部分。主體部分一般指上甲板以下的部分,它是由船殼(船底及船側)和上甲板圍成的具有特定形狀的空心體,是保證船舶具有所需浮力、航海性能和船體強度的關鍵部分。
按用途,船舶一般分為軍用和民用船舶兩大類。軍用船舶通常稱為艦艇或軍艦,其中有直接作戰(zhàn)能力或海域防護能力者稱為戰(zhàn)斗艦艇,如航空母艦、驅逐艦、護衛(wèi)艦、導彈艇和潛艇,以及布雷、掃雷艦艇等,擔負后勤保障者稱為軍用輔助艦艇。民用船舶一般又分為運輸船、工程船、漁船、港務船等。
按船舶的航行狀態(tài)通??煞譃榕潘痛?、滑行艇、水翼艇和氣墊船。
八、關于春聯(lián)知識?
一、基本概念。
對聯(lián),也叫楹聯(lián)、對子、門對等,是一種源遠流長、雅俗共賞的應用文體,是漢語特有的文學瑰寶。它要求字數(shù)相等、言簡意賅,對仗工整、平仄協(xié)調,是一字一音的獨特文學藝術表現(xiàn)形式。
對聯(lián),由橫批、上聯(lián)、下聯(lián)等三部分組成,被廣泛使用于過年、名山盛景、居家、婚慶和生意開張等。一般情況下,談論對聯(lián)知識、規(guī)則等,主要是針對上下聯(lián)。
二、發(fā)展由來。
對聯(lián),起源于桃符,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早在秦漢以前,中國的中原地區(qū),就有過年時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是在兩塊桃木片上分別刻著“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懸掛于門兩邊,有驅邪護宅之意。
現(xiàn)在的春聯(lián),就是由桃符演變發(fā)展而來。最早的一副春聯(lián),為后蜀主孟昶所做,他把過去桃符刻兩個神的名字,換成了“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這也是最早的對聯(lián)。
對聯(lián),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lián),出現(xiàn)在三國時期。 2005年,國務院將對聯(lián)這一習俗列為了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三、規(guī)則特點。
對聯(lián)在創(chuàng)作上,采用了律詩的格律要求,講究字數(shù)相等、對仗工整、平仄相諧和內容相關等規(guī)則,類似于律詩中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
1.字數(shù)相等。上下聯(lián)的字數(shù),必須相同,不能有多有少。
2.對仗工整。同等位置的詞語,要詞性相當,都是名詞、動詞等;相同位置的詞組語法,要結構一致或相近,都是主謂賓、主謂結構等。同時,相同位置不能是同一個字。
3.平仄相諧。上聯(lián)末句尾字是仄聲,下聯(lián)末句尾字是平聲。句內,詞與詞之間,平仄要間隔;上下聯(lián)的對應位置詞,平仄要相對。同時,上下聯(lián)在節(jié)奏上的停頓,要一致。
4.內容相關。上下聯(lián)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呼應,但不能重復。
另外,橫批,稱為對聯(lián)的題目,也對聯(lián)的中心,可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
四、內容分類。
1.字數(shù)多少。對聯(lián)因字數(shù)多少,分為短聯(lián)、中聯(lián)和長聯(lián)。
短聯(lián),為字數(shù)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斷句的對聯(lián),如“山有色,水無聲”、“夏雨、春風”。最短的對聯(lián),只有兩個字。
中聯(lián),一般字數(shù)在十字至二十五字間,如“月落天光送曙,冰消地氣回春”、“夜半星移驚起一林宿鳥,春深雷動震醒九淵潛龍”。
長聯(lián),一般是指全聯(lián)超過四十字的對聯(lián)。最長的對聯(lián),云南昆明滇池大觀樓的長聯(lián),堪稱"古今天下第一聯(lián)”,為清朝孫髯翁所作,共一百八十個字。
2.內容體裁。有敘事聯(lián)、狀景聯(lián)、抒情聯(lián)、曉理聯(lián)、評論聯(lián)。
3.聯(lián)語出處。有集句聯(lián)、集字聯(lián)、摘句聯(lián)、創(chuàng)作聯(lián)、拆字聯(lián)。
4.寫作方法。有正對、反對、串對。
5.應用范圍。有春聯(lián)、門聯(lián)、裝飾聯(lián)、交際聯(lián)、婚慶聯(lián)、開業(yè)聯(lián)、喪聯(lián)。
九、關于地球知識?
地球在太陽系中是離太陽較近的第三個行星,也是唯一一個在大氣層有氧氣、表面有液態(tài)海洋和生命的行星。地球是四個陸地行星之一,而其他三個(水星、金星、火星)地表都是巖石。
地球由三個不同的層組成: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每個地球層都由不同的元素組成。地殼的成分是鐵、氧、和硅,其中鐵約占32.1%,氧占30.1%,硅占15.1%,鎂占13.9%。
地球上最熱的點在利比亞。根據(jù)美國宇航局地球觀測站的數(shù)據(jù),地球上最熱的點在利比亞的埃爾阿奇亞,該地區(qū)在1922年9月13日溫度達到了136華氏度(57.8攝氏度)。90%的利比亞陸地都被沙漠包圍。
地球上最冷的區(qū)域是南極,冬天的溫度可能低于零下100華氏度(零下73攝氏度)。俄羅斯建在靠近南極點的東方站記錄了溫度的最低點,該低點在1983年7月21日溫度記錄為零下128.6華氏度(零下89.2攝氏度)。
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結構。每一單位面積的珊瑚礁能支持地球上最多物種生長,幾乎與雨林相媲美。根據(jù)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珊瑚礁雖然是由數(shù)以百萬計的微小珊瑚蟲組成,但它們形成了一個相互連接的生物群落,這一結構甚至能從太空中看見。
地球主要被海洋覆蓋。海洋覆蓋了約70%的地球表面,而人類僅探索了5%的海洋,還有95%待探索。
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盆地,面積約為1.55億平方公里,其含水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假如將地球上所有陸地填入太平洋,都可以容納。
阿塔卡瑪沙漠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方。該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中部,在安第斯山脈和太平洋之間南北綿延約1000千米,主體位于智利境內,也有部分位于秘魯、玻利維亞和阿根廷。這片沙漠的中心,有部分區(qū)域從未有過降水
地球軌道上充滿了各種人造物體。自人造衛(wèi)星1號(1957年10月4日)發(fā)射以來,已有38000顆人造衛(wèi)星繞地球軌道運行,以及22000個人造物體。除了衛(wèi)星外,軌道上還充滿了各種碎片。NASA估計每天平均有1個物體返回到地球。
喜馬拉雅山仍在上升,南迦帕爾巴特有一天會成為世界上最高山峰。喜馬拉雅山印度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碰撞的產(chǎn)物,而這種碰撞仍在持續(xù),喜馬拉雅山仍在上升。珠穆朗瑪峰目前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平均每年上升約4毫米。位于喜馬拉山西部的南迦帕爾巴特是世界上第九高峰,但其上升速度超過地球其他山峰(每年增速7毫米),大約24萬年以后,南迦帕爾巴特將成為世界最高山峰。
十、最早介紹航空知識的文章?
航天飛機集火箭,衛(wèi)星和飛機的技術特點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樣垂直發(fā)射進入空間軌道,又能像衛(wèi)星那樣在太空軌道飛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再入大氣層滑翔著陸,是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飛行器。它的結構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①軌道飛行器,包括三副引擎火箭、駕駛員艙、乘務員艙和載貨艙。②用作提供推進的外貯箱。③火箭助推器,共有兩枚,使用固體燃料。航天飛機的主要用處是空間運輸、衛(wèi)星服務,它可以靠近其他航天器,為其輸送物品及修理等服務項目。還可以進行星際觀測,軍事、地理觀察及拍照。由于其本身體積較大(高20多米,長50多米),也可以做為大型空間建筑。航天飛機起飛時可以像火箭那樣垂直發(fā)射,在運行過程中,為了減輕負擔,可以把工作完畢后的固體燃料火箭助推器和推進外貯箱拋掉。航天飛機的主要機械在返回地面后經(jīng)過整修還可以繼續(xù)使用。 美國于1972年開始研制與實施航天飛機的計劃。第一架航天飛機“企業(yè)號”1977年開始在各種復雜的地面上和大氣層中試驗。1981年首次用“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太空試驗飛行,飛行三天后成功地返回地面。從此以后,載人的航天飛機開始進入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