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青少年航空科普活動》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本文目錄一覽:
1、·幫忙找出這首歌的演講詞·
2、2017國際航聯世界飛行者大會對中國有什么重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青少年航空科普活動》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本文目錄一覽:
- 1、·幫忙找出這首歌的演講詞·
- 2、2017國際航聯世界飛行者大會對中國有什么重要意義
- 3、中國的航天發(fā)展史???
- 4、科學大眾
- 5、飛機上有500塊磚,掉下來一塊,還有幾塊
- 6、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幫忙找出這首歌的演講詞·
我想幫你聽的,可是聽了幾句便被我找到原文了。
題為“Ronald Reagan: The 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Tragedy Address”(里根“挑戰(zhàn)號”慘劇致辭)
Ladies and Gentlemen, I'd planned to speak to you tonight to report on the state of the Union, but the events of earlier today have led me to change those plans. Today is a day for mourning and remembering. Nancy and I are pained to the core by the tragedy of the shuttle Challenger. We know we share this pain with all of the people of our country. This is truly a national loss.
Nineteen years ago, almost to the day, we lost three astronauts in a terrible accident on the ground. But we've never lost an astronaut in flight. We''ve never had a tragedy like this. And perhaps we''ve forgotten the courage it took for the crew of the shuttle. But they, the Challenger Seven, were aware of the dangers, but overcame them and did their jobs brilliantly. We mourn seven heroes: Michael Smith, Dick Scobee, Judith Resnik, Ronald McNair, Ellison Onizuka, Gregory Jarvis, and Christa McAuliffe. We mourn their loss as a nation together.
For the families of the seven, we cannot bear, as you do, the full impact of this tragedy. But we feel the loss, and we're thinking about you so very much. Your loved ones were daring and brave, and they had that special grace, that special spirit that says, "Give me a challenge, and I'll meet it with joy." They had a hunger to explore the universe and discover its truths. They wished to serve, and they did. They served all of us.
We've grown used to wonders in this century. It's hard to dazzle us. But for twenty-five years the United States space program has been doing just that. We've grown used to the idea of space, and, perhaps we forget that we've only just begun. We're still pioneers. They, the members of the Challenger crew, were pioneers.
And I want to say something to the schoolchildren of America who were watching the live coverage of the shuttle's take-off. I know it's hard to understand, but sometimes painful things like this happen. It's all part of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It's all part of taking a chance and expanding man's horizons. The future doesn't belong to the fainthearted; it belongs to the brave. The Challenger crew was pulling us into the future, and we'll continue to follow them.
I've always had great faith in and respect for our space program. And what happened today does nothing to diminish it. We don't hide our space program. We don't keep secrets and cover things up. We do it all up front and in public. That's the way freedom is, and we wouldn''t change it for a minute.
We'll continue our quest in space. There will be more shuttle flights and more shuttle crews and, yes, more volunteers, more civilians, more teachers in space. Nothing ends here; our hopes and our journeys continue.
I want to add that I wish I could talk to every man and woman who works for NASA, or who worked on this mission and tell them: "Your dedication and professionalism have moved and impressed us for decades. And we know of your anguish. We share it."
There''s a coincidence today. On this day three hundred and ninety years ago, the great explorer Sir Francis Drake died aboard ship off the coast of Panama. In his lifetime the great frontiers were the oceans, and a historian later said, "He lived by the sea, died on it, and was buried in it." Well, today, we can say of the Challenger crew: Their dedication was, like Drake's, complete.
The crew of the 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honored us by the manner in which they lived their lives. We will never forget them, nor the last time we saw them, this morning, as they prepared for their journey and waved goodbye and "slipped the surly bonds of earth" to "touch the face of God."
Thank you.
2017國際航聯世界飛行者大會對中國有什么重要意義
"2017國際航聯世界飛行者大會"是由國際航空運動聯合會、中國航空運動協會、武漢市人民政府、湖北省體育局四方共同主辦,由武漢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漢南區(qū))、武漢市體育局承辦。
本次大會規(guī)模宏大,共有1000多架各類航空器和飛行器參加,其中參加飛行表演的有800多架,參加靜態(tài)展示的有202架。參加表演和競賽的飛行員、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國際航聯官員及其他專業(yè)人員1000多名,其中國外的150名,來自近40個國家和地區(qū)。累計飛行1907個架次(不含無人機和航空模型)。整個大會期間觀眾總數接近50萬人次。
飛行者大會夜間動力傘噴火表演
全方位體現航空運動:綜合性、多樣性、功能性
此次大會集飛行表演、高峰論壇、國際會議、展覽展會、飛行體驗、商務洽談、航空科普等內容于一體,充分向世人展示了航空運動的魅力與發(fā)展前景,同時還有動力傘編隊、百對新人熱氣球空中婚禮創(chuàng)紀錄活動,為現場每一位觀眾帶來了一場飛行大秀。全國無人機職業(yè)技能大賽、創(chuàng)意飛行器挑戰(zhàn)賽兩項國家級賽事也在同期舉行。
在滿足大眾觀賞、了解、參與航空運動需求的同時,本次大會全面體現了航空運動對相關產業(yè)發(fā)展的推動,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愛,對大眾體育休閑文化生活的豐富。
天空很遼闊,我們一起飛
"天空很遼闊,我們一起飛"是本屆WFE活動的主題。展會期間有一半以上參展商設置互動體驗環(huán)節(jié),8個航空運動飛行體驗項目,讓現場觀眾近距離體驗飛行,享受到飛行的樂趣;3場航空科普教育活動,將"飛行夢"的種子種在孩子們心里;自閉癥兒童公益活動,用飛行的熱度溫暖全社會。
國際盛會,共繪發(fā)展藍圖
WFE是國際航聯在亞太地區(qū)唯一授權的綜合性航空體育活動,本屆WFE吸引了全世界6大洲,近40個國家的參與和關注。3大國際賽事(包括中國國際熱氣球公開賽、動力傘國際邀請賽、跳傘國際邀請賽)、國際航聯專題會議,更加體現了中國航空運動融入世界,對接世界,推動世界的發(fā)展趨勢。
中國的航天發(fā)展史???
■1956年2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yè)的意見 》。
■1956年3月,國務院制訂《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 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fā)展的道路。
■1956年4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yè)委員會,統(tǒng)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 火箭事業(yè)。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 步意見》。5月26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并責成航委負責組織 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
■1956年10月15日,聶榮臻副總理就發(fā)展中國導彈事業(yè)向中央報告,提出 對導彈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外國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1 7日,中央批準了這個報告。
■1958年1月,國防部制訂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1958年至1967年) 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發(fā)射之后,中國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中國衛(wèi)星工程 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進行有關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 科學家負責擬訂發(fā)展人造衛(wèi)星的規(guī)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五八一小 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8月,第一設計院成立。11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 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1958年4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fā)射場。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 人造衛(wèi)星。”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fā)射 成功。9月,探空火箭發(fā)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制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fā)射試驗獲得成功 。
■1962年3月21日,中國獨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fā)射試驗失敗。19 63年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 領導,研究制訂星際航行長遠規(guī)劃。
■1964年4月29日,國防科向中央報告,設想在1970年或1971年發(fā) 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
■1964年6月29日,中國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發(fā)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成功地發(fā)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年,中央專門員會批準第七機械工業(yè)部制訂的1965至1972年運 載火箭發(fā)展規(guī)劃。
■中央專責成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衛(wèi)星系列發(fā)展規(guī)劃。
■1965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學技術員會的托,召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 方案論證會。
■1966年6月30日,周恩來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fā)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 箭發(fā)射試驗,祝賀發(fā)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導彈核武器發(fā)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 核爆炸。
■1966年11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wèi)星開始研制 。
■1966年12月26日,中國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67年,“和平二號”固體燃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1968年2月20日,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1970年1月30日,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這是中國發(fā)射的第 一顆人造衛(wèi)星。毛澤東主席等領導人于“五·一”節(jié)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衛(wèi)星和運載火 箭研制人員代表。
■1971年3月3日,中國發(fā)射了科學實驗衛(wèi)星“實踐一號”。衛(wèi)星在預定軌道 上工作了八年。
■1971年9月10日,洲際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發(fā)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wèi)星。衛(wèi)星按預定計劃于 29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遠程火箭試驗一種新的發(fā)射方式,獲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fā)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 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發(fā)電致賀。6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鄧 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陳云、彭真、徐向前等領導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講話。
■1981年9月20日,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fā)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wèi)星。
■1982年10月12日,潛艇水下發(fā)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回收艙準確地濺落 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發(fā)電致賀。
■1984年4月8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16日 ,衛(wèi)星成功地定點于東經125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fā)電致賀。 3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1986年2月1日,中國發(fā)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wèi)星。20日,衛(wèi)星定點成功 。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wèi)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中國發(fā)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wèi)星“風云一號”。這是中國自 行研制和發(fā)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wèi)星。
■1988年12月25日,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fā)射場成功地發(fā)射了一枚“ 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qū)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 試驗共發(fā)射了4枚火箭。
■1990年4月7日,中國自行研制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 心,把美國制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wèi)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fā)射衛(wèi)星 的圓滿成功。
■1990年7月16日9時40分,中國新研制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 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成功,將模擬衛(wèi)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 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fā)射設施發(fā)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fā)射了一顆小 型科學試驗衛(wèi)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時23分,中國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緯度探 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fā)射場發(fā)射試驗成功。1994年2 月22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wèi)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1998年5月2日,中國自行研制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wèi) 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yè)發(fā)射市場競爭力。
中國有了航天
1956年4月,國家成立了航空工業(yè)委員會。同年5月又組建國防部導彈管理局和導彈研究院。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國防部五院,錢學森任院長),正式宣布成立,代號0038部隊。這一歷史性的紀念日,標志著中國有了自己的導彈、航天事業(yè)。
中國第一枚導彈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發(fā)射成功。1962年3月初,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導彈運往酒泉發(fā)射場。3月21日,導彈發(fā)射失敗,后經認真總結,找到了問題癥結。1964年6月29日,修改設計后的導彈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第一枚探空火箭
1960年2月,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在上海南匯簡易發(fā)射場首次發(fā)射成功,飛行高度8千米,邁出了中國探空火箭技術的第一步。
第一枚國產中程導彈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新型號中程導彈的研制工作,這個型號從1965年3月結束方案設計階段,相繼轉入初步設計、技術設計、試制生產、地面綜合試驗等階段,到1966年底進行首次飛行試驗,僅用了一年零九個月的時間。
“兩彈”第一次攜手
1964年10月16日,中國原子彈塔爆試驗獲得圓滿成功。此前不久,中國新研制的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剛好為“兩彈”結合創(chuàng)造了前提。1966年10月中旬,又接連進行了“兩彈結合”的冷試驗并取得成功。1966年10月27日,頭部裝著核彈頭的導彈像一條怒吼的巨龍直沖云霄。幾分鐘后,核彈頭在靶心上空距地面569米高度實現核爆炸,“兩彈結合”試驗圓滿成功。
第一顆衛(wèi)星上天
1970年4月1日,裝載著“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和一枚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專列到達中國西北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場。4月24日,衛(wèi)星按預定時間發(fā)射進入軌道,晚9點50分,國家廣播事業(yè)局報告,收到衛(wèi)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聲音清晰宏亮。
第一顆返回式衛(wèi)星
1973年初,返回式衛(wèi)星進入正樣研制階段。1975年11月26日該星按時發(fā)射,火箭按預定程序飛行,衛(wèi)星進入了預定軌道,軌道近地點高度173千米,遠地點高度483千米,軌道傾角63度,入軌精度符合設計要求。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wèi)星在軌道上運行3天后順利地按預定時間返回中國大地,獲取了豐富的遙感資料。
自行研制的第一枚飛航導彈
1960年初,中國開始仿制飛航式導彈,1966年底仿制的第一個海防戰(zhàn)術導彈型號——上游一號艦艦導彈正式投入批量生產,并裝備了海軍部隊,結束了中國海軍有艦無彈的歷史。1971年開始自行研制全新的導彈——鷹擊八號。鷹擊八號為高亞音速超低空掠海飛行、兩級固體火箭發(fā)動機、小型多用途導彈。1979年11月,鷹擊八號導彈首發(fā)飛行成功。
第一次水下發(fā)射火箭
1967年,中國大型固體燃料發(fā)動機的研制取得了初步成果。之后,越過了單級火箭階段,直接研制兩級發(fā)動機;越過陸基火箭階段,直接研制潛艇水下發(fā)射火箭。1980年下半年,固體燃料火箭進入總裝測試階段。1982年1月和4月,在地面成功的進行了兩發(fā)固體燃料火箭由發(fā)射筒發(fā)射的飛行試驗。1982年10月12日,裝載著固體燃料火箭的試驗潛艇,徐徐駛出海港,駛向大海,潛入發(fā)射深度,隨著一聲“發(fā)射”口令,火箭瞬時被強大的燃氣壓力推出發(fā)射筒,躍出碧海,直刺藍天。發(fā)射獲得成功,它標志著中國的火箭技術又有了新的發(fā)展。
第一顆通信衛(wèi)星升空
1970年,中國開展了運載火箭及通信衛(wèi)星新技術的研究。1975年,確定選用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wèi)星的方案。1984年3月下旬,完成了衛(wèi)星、火箭在技術陣地的測試工作。3月28日,試驗通信衛(wèi)星和運載火箭向發(fā)射陣地轉運。4月8日19時20分,火箭發(fā)射成功。4月10日,衛(wèi)星進入準靜止軌道,入軌精度極高。4月17日18時,衛(wèi)星通信試驗正式開始。5月14日,通信試驗結束,正式交付使用。從而使中國的衛(wèi)星通信業(yè)務由試驗階段進入了試用階段。
第一個航天發(fā)射場
1958年初,中國在酒泉以北的戈壁灘上建起了我國第一個航天發(fā)射場。1965年,根據中國空間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在酒泉發(fā)射場建造了可以發(fā)射多級運載火箭和人造地球衛(wèi)星、有兩個工位的發(fā)射場區(qū)。發(fā)射工位最壯觀的設施是高55米的一號龍門塔。之后又續(xù)建了一個重型衛(wèi)星的發(fā)射工位。
第一個通信衛(wèi)星發(fā)射場
由于西北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場的地理位置在北緯40度以北,不利于發(fā)射通信衛(wèi)星。于是就有了西南航天發(fā)射場——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1970年——1980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建設。其中工作塔總重900多噸,他將完成西北發(fā)射場一號龍門塔和臍帶塔兩項設施的任務。工作塔高77米,三座避雷塔高100多米。控制站在離發(fā)射場數千米的地方,有一座指揮控制大廳,裝有總指揮臺和一座寬18米,高6米的大型組合式顯示屏幕,其中心部位是一個彩色電視屏幕,其寬度為5米,高3.75米。發(fā)射前,它顯示發(fā)射陣地的電視圖像,運載火箭起飛后,它顯示運載火箭實時飛行的彈道曲線和特征參數。利用發(fā)射場這些現代化的發(fā)射指揮設備,指揮員可一目了然地觀看發(fā)射前后的全過程。
長征火箭第一次商業(yè)發(fā)射
1985年10月,中國宣布對外承攬商業(yè)發(fā)射服務。1989年1月23日中國長城工業(yè)總公司與亞洲通信公司簽訂了“亞洲一號衛(wèi)星”發(fā)射服務合同。
1990年4月7日,中國研制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從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騰空躍起,直上九霄。長征火箭第一次對外商業(yè)發(fā)射獲得圓滿成功。
第一次“一箭三星”
1981年9月20日,中國成功地用一枚火箭發(fā)射了3顆衛(wèi)星,3顆衛(wèi)星是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和實踐二號乙。這種“一箭三星”技術當時在世界引起了很大轟動。
第一個固體火箭上面級
1995年中國自行研制的上面級固體近地點變軌火箭發(fā)動機——EPKM,兩度與“長二捆”聯袂,將“亞洲二號”和“愛科斯達一號”衛(wèi)星送入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至此,結束了中國發(fā)射大重量衛(wèi)星必須使用外國上面級固體發(fā)動機的歷史,同時,也開辟了中國固體火箭躋身國際發(fā)射舞臺的新紀元。
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
中國載人航天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號,于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發(fā)射成功,飛船準確地按運行軌道在太空飛行14圈,歷時21個小時,于11月21日凌晨3時41分在預定地區(qū)安全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到2002年12月30日,“神舟” 二號、三號、四號又先后相繼發(fā)射、往返成功。
中國遨游太空第一人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9時10分左右,飛船進入預定軌道,標志著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迎來的第一位中國訪客。繞地球飛行14圈后,10月16日5時35分,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運行的“神舟”五號發(fā)送返回指令。6時36分,地面搜索人員找到了“神舟”五號返回艙。返回艙完好無損。航天英雄楊利偉自主出艙。我國首次載入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科學大眾
科學大眾
編輯詞條
《科學大眾》創(chuàng)刊最早(1937年);1966年???,在全國青少年中的影響最大。 《科學大眾》曾受到毛澤東同志的稱譽。1954年他在中直機關一次干部大會上說:“《科學大眾》我讀了很有益處,建議大家讀一讀,從中學點自然科學知識?!薄睹珴蓶|的讀書生活》一書附錄的他所讀書目中有《科學大眾》。郭沫若同志同年為《科學大眾》題寫了刊名。這在全國同類期刊中,《科學大眾》是獨享殊榮的一本雜志。
《科學大眾》創(chuàng)刊于1937年,1954年郭沫若題寫刊名;是中國最早創(chuàng)辦的科普期刊。1966年在北京停刊前,《科學大眾》由中華全國科普協會(中國科協前身)主辦。曾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高度評價;是一份與《科學畫報》、《知識就是力量》齊名的一本國家級名牌雜志;影響了幾代中國青少年?,F行全國中學統(tǒng)編高、初中語文必修教材中,多篇課文選自《科學大眾》。
2 欄目介紹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研究》開設的欄目有:科學教育講壇、科學教育研究、科學教育教學參考、國外科學教育動態(tài)、全國師訓計劃實驗區(qū)專欄、科學教育課堂、教師成長與生涯發(fā)展、評價與測量、科學探究園地、博士信箱。
3 歷史文化
1953年至1966年期間,由中華全國科普協會(中國科協前身)主辦的同類期刊,《科學大眾》是獨此一家。
《科學大眾》1958年的《火刑》和1962年的《大自然的語言》兩篇作品被選入人教版初、高中語文(必修)課本,至今已有13年。
科學大眾的長足發(fā)展得益于諸多著名科學家的支持。1966年停刊前為《科學大眾》撰稿的有竺可楨、周建人、高士其、茅以升、侯德榜、黃家駟、錢學森、錢偉長、嚴濟慈、李四光、華羅庚等。1994年7月復刊后為本刊題辭的有美國科學院院長布魯斯?阿爾伯茨、楊振寧、李政道和周光召、宋健、朱光亞等80多位院士。這在全國同類期刊中絕無僅有。
《科學大眾》是中國科普期刊研究會綜合性期刊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單位,在同行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公信度。
科普載體一般通過科普活動、學??茖W教育、大眾科學傳播3個途徑,將科普內容輸送到科普對象?!犊茖W大眾》復刊10年來形成的“全途徑”科普實踐模式(開展“金鑰匙”競賽,輔導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科學課、綜合實踐活動課,貼近校園、貼近課堂、貼近學生辦刊),在全國同類期刊中不多見。 1994年7月《科學大眾》在江蘇復刊之初,鄧楠同志就開始擔任本刊顧問,她的威望所產生的效應明顯。
4 科技顧問
成員
張淑儀 方 成 伍榮生 呂志濤戎嘉余 趙其國 周君亮 賁 德
5 科技指導單位
江蘇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科學技術協會、省青少年科技中心
6 科技協作單位
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郵電學院、河海大學、江蘇教育學院、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市724研究所
主管單位: 江蘇省教育廳 江蘇省科學技術廳
7 卓越的成績
1、9年來百余篇文章被讀者等幾十種報刊轉載。
2、作品獲全國第五屆優(yōu)秀科普作品提名獎和省第三屆優(yōu)秀科普作品一、二等獎。
3、2002年科學大眾雜志社被中國科普期刊研究會推選為下屬綜合性期刊專業(yè)委員主任單位,負責組織
全國70余家同類期刊開展業(yè)務研討。
4、在首屆(2002)全國科普期刊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上,9篇論文獲獎,占獲獎總數的20%。
5、2004年進入江蘇期刊方陣,被評為優(yōu)秀期刊。
飛機上有500塊磚,掉下來一塊,還有幾塊
小王參加智力問答。問:飛機上有50塊磚,掉下一塊還幾塊?答,49塊。問要把大象裝冰箱里分幾部?答,三部,1打開門2裝大象3關門。問:老虎過生日,誰沒到?答:大象,還在冰箱里。問:惡魚裝冰箱里分幾步?答:4部1打開門2把大象弄出來3把鱷魚裝進去4關門。問:一個老太太要過一條有鱷魚的河,她要怎么過去?答:游過去,鱷魚在冰箱里。最后一題問:老太太死了,怎么死的?答:淹死的。錯!被磚頭砸死的!出局??!小王:。。。。。。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一、 段意歸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連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先把全文讀一遍,對課文有個大致的了解;再一段一段認真的讀,讀懂每個段,弄懂每個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只要把每個段落大意合理地連接起來,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題目拓展法。
有的文章的題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內容,歸納這類文章的主要內容,可以從審題入手,弄懂題目的含義,然后對它稍加擴展充實,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綜合歸納法,如寫事的文章。
記敘文一般包含有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組織它們,這就是主要內容。
四、抓重點詞句(中心句、中心段或過渡段)。
有些文章結構上的總起句、過渡句、總結句或內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閱讀時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內容。
五、取主舍次法即重點歸納法。
有時一篇文章,其重點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內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這個重點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補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內容就歸納出來了。
擴展資料:
對于寫人記事的文章,一般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四個要素組成,而事件又是由起因、經過、結果構成,所以如果把文章中的要素串聯起來,這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注意,“串聯”不是“拼湊”,不是簡單地把這些元素放到一起即可,而是根據總結出的元素,進行二次概括,即刪掉與重點無關的語句、刪掉句意重復的語句,從中提取最重要、最簡潔的要素形成文章的主要內容。
有的文章結構上有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或內容上有中心句,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內容。摘錄這些概括性的語句,稍加改動,就可以成為全文大意。運用句子摘錄法,有時候我們可以直接“抄”。
如老舍筆下的《貓》,既寫了大貓,又寫了滿月的小貓。我們在概括課文大意時,必須把文中兩個中心句串聯起來,貓的性格很古怪,而滿月的小貓更可愛。還有的時候,中心句表達比較煩瑣,我們還需要“縮”,精簡一些修飾性的詞語,使課文大意表達得更精煉。
一篇文章由幾個段落組成,我們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先理清文章脈絡,寫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據文章內容分清主次。
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來;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則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時,要對各段的大意做適當的修改,刪除重復的內容,綜合相同的內容。
關于《青少年航空科普活動》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