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散布在尼羅河下游西岸的金字塔,大約80座。它們是古代埃及法老(國王)的陵墓。埃及人叫它“庇里穆斯”(pyra。mids)意思足“高”。從四面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
散布在尼羅河下游西岸的金字塔,大約80座。它們是古代埃及法老(國王)的陵墓。埃及人叫它“庇里穆斯”(pyra。mids)意思足“高”。從四面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金”宇,所以,人們就形象地叫它“金字塔”。
一、浩繁的工程
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它大約建造于公元前2700多年。塔高146.5米,相當于一座40層高的摩天大樓。塔基成正方形,每邊長230.6米,占地約52900萬平方米。 大金字塔由大約230萬塊大小不等的石塊砌成。最輕的石塊1.5噸,平均重量約 2.5噸,總重量約684.8萬噸。 如果用載重7噸的卡車來裝載,需要978286輛,如果把這些卡車一輛接一輛連接起來,總長度是6200公里,從我國的南方的海南島到北面的漠河,或者從西方的帕米高原到東面的上海也擺不下。沿著長江的堤岸可以從上游的沱沱河擺到下游的吳淞口。
比大金字塔僅低3米的第二大金字塔是哈佛拉金字塔,塔旁還雄踞著一尊巨大的石雕——人面獅身像。據說:公元前2610年,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哈佛拉,巡視了自己的快要竣工的陵墓,發(fā)現(xiàn)采石場還有一塊棄置的巨石,就命令石匠,按照自己的臉型雕刻了這座石像。
石像高22米,長75米,頭戴“奈姆斯”皇冠,額刻“庫伯拉”圣蛇浮雕,下巴還下垂著五米多長的胡須。威嚴而又神秘。 1798年,拿破侖占領埃及時,曾下令用重炮轟擊人面獅身像,結果,獅身像巋然不動,只轟斷了幾根胡須,現(xiàn)在保存在英國博物館里,拿破侖曾粗略估算,如果把胡夫·哈佛拉·孟考夫拉三座相鄰的金字塔的石塊集中,可以砌成一道3米高,一米厚的石墻,把整個法國權圈圍其起來。
這么多的石塊從哪里采的呢?據考證:一般石料,可能是就近取材。而用于外層的11。5萬塊上等白石灰石,則取之于尼羅河東岸的穆卡塔姆采石場;內部墓室的花崗巖,則至之500英里外的阿斯旺。采石、運輸、下河、上 岸,不僅需要大批的石匠、建筑工人、運輸功人、水手,而且需要一批相當規(guī)模的工程師、施工員和管理人員、一支有足夠的鎮(zhèn)壓能力的軍隊,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他們要吃、要穿、要住、要消耗,這就又要有一支龐大的服務人員。當然,這不包括勞力較弱的老人、婦女和兒童,也不包括不勞而獲的僧侶和貴族。 據估計:支持這樣的建筑工程需要5000萬人口的國力,而一般認為,公元前3000年左右全世界的總人口也不會超過2000萬人。 何況,已經發(fā)現(xiàn)的金字塔有80座之多,即使像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所說的,30年完成一座,總計也需2400年,埃及承受得了這樣浩繁,這樣長久的消耗嗎?
二、運輸之謎
最緊迫而又最現(xiàn)實的問題是運輸問題。 即使有足夠的人力,也無法把這2.5噸到160噸的巨石運送到工地。 用車載?用馬拉?不行!那時的埃及沒有馬,也沒有車。車和馬是公元前16世紀,也就是建筑胡夫大金字塔以后1000年,才從國外引進的。 有人認為是用撬板圓木棍運法。但是這種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當時埃及的主要樹木是棕櫚,無論是數量,生長速度,還是木質硬度,都遠遠不能滿足運輸的需要,而進口木材幾乎是不可能的。 有人認為是水運法。1980年,埃及吉薩古跡督察長哈瓦斯進行巖心取樣,挖到l00多英尺深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至少50公尺深的巖璧,這可能是埃及第四王朝時開鑿的港口。后來,又有人還發(fā)現(xiàn)了連通港口的水道。但是,沒有滑輪,沒有絞車,沒有足夠先進的起重設備,讓這樣笨重的巨型石塊,下坡、上船、起岸,比陸地撬運還難。何況,水面和巖岸至少有50英尺以上的落差!而尼羅河西岸的金字塔又非得尼羅河東岸的石料不可! 除了陸運、水運,難道他們空運不成?這真是一個謎。法國一工業(yè)化學家,從化學和微觀的角度對金字塔進行了研究,他認為,這些石塊并不是渾然一體的,而是石灰、巖石、貝殼等物質的粘合物。因為使用的粘合劑有很強的凝固力,所以人們幾乎無法分辨出它到底是天然石塊,還是人工石塊。這當然可以恰當地解決運輸困難的問題。但是作為旁證,在石塊中發(fā)現(xiàn)的2。5厘米長的人發(fā),還嫌太少;而這種杰出的粘合劑,不僅在古籍中沒有記載,而且,這位化學家用了現(xiàn)代化的手段,也還沒有分析出來。 因此,運輸問題,依然是一個不解之謎。
作者:天の劍 13:26 回復此發(fā)言
--------------------------------------------------------------------------------
2 解不開的金字塔之謎
字數限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