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中國軍隊第一次向聯(lián)合國停戰(zhàn)監(jiān)督組織派出5名軍事觀察員。
★1992年4月,中國軍隊向聯(lián)合國柬埔寨臨時權(quán)力機構(gòu)派出由400名官兵組成的工程兵大隊,開創(chuàng)了我軍派遣成建制部隊
中國軍隊第一次向聯(lián)合國停戰(zhàn)監(jiān)督組織派出5名軍事觀察員。
★1992年4月,中國軍隊向聯(lián)合國柬埔寨臨時權(quán)力機構(gòu)派出由400名官兵組成的工程兵大隊,開創(chuàng)了我軍派遣成建制部隊參與聯(lián)合國維和行動的先河。
★2002年2月,中國正式加入聯(lián)合國一級維和待命安排機制。
★2003年4月,中國軍隊派出首批赴剛果(金)維和部隊。
★2003年12月,中國軍隊派出首批赴利比里亞維和部隊。
★2006年4月,中國軍隊派出首批赴黎巴嫩維和部隊。
★2006年5月,中國軍隊派出首批赴蘇丹維和部隊。
★2007年2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視察中國赴利比里亞維和部隊,并為維和部隊題詞:“忠實履行使命,維護世界和平”。
★2007年9月17日,中國國防部維和事務辦公室官員趙京民就任聯(lián)合國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團部隊指揮官,成為首位擔任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高級指揮官的中國軍人。
★2007年11月,中國派出首批赴蘇丹達爾富爾地區(qū)維和部隊,這是聯(lián)合國第一支進駐該地區(qū)的維和部隊。
★2009年6月,國防部維和中心在北京掛牌,這是我軍首個維和專業(yè)培訓與國際交流機構(gòu)。
★2013年12月,中國派出首批赴馬里維和部隊,其中警衛(wèi)分隊是我軍派出的首支安全部隊。
★2015年1月,中國首支維和步兵營前往南蘇丹任務區(qū)執(zhí)行任務。
一共十三次
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后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是時候?qū)懸黄^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后感范文(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后感1 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zhuǎn)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無數(shù)的告別也構(gòu)成了人生百態(tài)。在清明節(ji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朗讀者》,以“告別”為主題詞,邀請到著名作家王蒙、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微博女王”姚晨、影視演員李立群、維和英雄、音樂劇譯配程何等嘉賓,訴說著他們生命中不同的“告別”。
曹文軒講述最深的愛:真正讓人難過的是來不及的告別。
著名作家曹文軒作為“告別”主題這一期的嘉賓,將他和父親的真實經(jīng)歷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和筆觸中。在他朗讀半自傳式的作品《草房子》時,雖然文中沒有明顯地提及告別,但從這個他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改編的故事里,觀眾分明感受到了告別在他的生命里留下的痕跡。
十四歲那年,曹文軒得了病。在得知自己可能要離開世界時,他在腦海里描繪了無數(shù)次和家人告別的場景,那時會有多么難過。在生病的那段時間,父親背著曹文軒四處求醫(yī),終于在一個權(quán)威的醫(yī)生的診斷下,確診所謂的“絕癥”只是淋巴結(jié)核,一切都會好起來,父親當場又是淚流滿面。這是他人生中一次“虛擬的告別”,讓曹文軒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愛。
然而他與父親“真實的告別”,并沒有提前想象,就那樣來了。那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一通家人的。電話,從電話里得知父親突發(fā)心臟病,想與他說說話。父親用微弱的聲音叮囑他:“我會好起來的,你不急著往家趕,你寫你的東西?!庇诌^了半個小時,曹文軒拉開門正要回家,接到了電話。那邊一片哭聲:“爸爸他走了。”“人家都說,文軒是個大孝子”這是父親留給他的最后一句話。這一次“真實的告別”讓他痛徹心扉。
父親的離去并不是分別,而是訣別。那些真正讓人難過的,不是告別,而是來不及的告別。曹文軒說:“文學千百年來都在做著同一篇文章――生離死別?!惫?jié)目播出后,有網(wǎng)友留言道,“這一期的主題擊中我的淚點,趁親人還在,好好盡孝,珍惜眼前人”、“曹文軒老師代表了我的青春年華?!独首x者》是一個能讓人找回感人記憶的節(jié)目?!?/p>
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后感2 秋天的落葉是對炎熱夏的告別;雨季是對干旱的告別;彩虹是對風雨的告別;山重水復后的柳暗花明是對迷失的告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豪邁的告別;每一次的告別,都有一個故事,或激情燃燒,或凄美動人,或驚心動魄。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zhuǎn)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
一個喜歡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個堅持為孩子寫作的人是內(nèi)心純凈的。作為兒童文學家,他用精雕細琢的詩化語言撰寫童年,讓優(yōu)雅的思想內(nèi)涵啟蒙未來。作為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養(yǎng)了劉震云、陳建功等一批優(yōu)秀學生;作為國家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工作的主編之一,他用行動催生著閱讀的成長。曹文軒,中國第一位獲得”國際安徒生獎“,這一具有“兒童文學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作家。而他多年創(chuàng)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親。在《朗讀者》,他要講述兒時與父親的回憶、告別家鄉(xiāng)的父親來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她是“微博女王”,“時髦孕婦”、“時尚辣媽”。她勇敢的秀出自己的幸福,自信、踏實、快樂寫滿她的笑容。回首青春的過往,從《武林外傳》到《潛伏》,從舞蹈到電影,從福建到北京,一路走來,一路精彩!她將怎樣告別生命中萍水相逢的人?
別人都在問“為什么是我?”的時候,他們在問“為什么不是我?”作為聯(lián)合國創(chuàng)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不僅參加了聯(lián)合國從籌劃到成立的全過程,而且在推動聯(lián)合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發(fā)揮了重要建設性作用,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自1990年以來,中國多次參加聯(lián)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數(shù)萬人次。在執(zhí)行維和任務過程中,中國軍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做事拼命、認真是他們的習慣;“絕不放棄為祖國和軍隊去戰(zhàn)斗的機會”是他們的誓言。又是誰,怎樣用生命中最后37秒,挽回了戰(zhàn)友們的平安?
很多大家耳熟能詳?shù)囊魳穭≈形陌妫瘛兑魳分暋?、《貓》、《媽媽咪呀》,幾乎全部都是?jīng)由她之手翻譯而來的。程何是一位年輕的譯者。而她翻譯的對象,是近些年逐漸被大家熟悉并喜愛的。藝術(shù)形式――音樂劇。她被保送清華生物學博士,卻放棄了這條道路。她告別安逸,選擇冒險:音樂劇這條路看不到結(jié)局,但“要為心而工作,而不是為生活”。
時代裹挾著一顆不老的心靈,困苦折不斷夢想的翅膀。歷經(jīng)苦難后的永不言敗是他的個性,樂觀、風趣、激情、睿智,令人感佩。風雨后的一唱三嘆,騰挪跌宕中的沁人心脾,他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吶喊著《青春萬歲》;他經(jīng)歷了偉大也咀嚼了渺小,品透了《一輩子的活法》,八十多歲《這邊風景》依然獨好,他就是文化部原部長,著名作家王蒙。
告別北京,告別新疆,再告別妻子,79歲的王蒙回頭打量39歲的自己,也讓他思考在新疆度過的16年時光。他覺得今天的作家王蒙與那16年大有淵源?!坝芯錁O端的話:‘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瑪霞兒(玩耍)!’”他說,“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對我影響深遠?!?/p>
李立群是受到戲劇文藝青年們頂禮膜拜的大師,會說相聲、能演小品,電影電視拍了無數(shù)。他是活躍在熒屏上的不挑戲、不等戲的拼命三郎,也是在西餐廳做過表演秀的影帝,他說“酸甜苦辣都是享受人生”,面對告別,他又會與我們分享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呢?
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后感3 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通向成長的苦行之路。
――題記
人的一生,總是在經(jīng)歷“遇見”和“告別”,這是我們成長必經(jīng)的道路。觀看第七期《朗讀者》之《告別》,隨著董卿的引導,分享了姚晨、曹文軒、王蒙等嘉賓有關(guān)“告別”的人生故事,回想自己48年的成長路程,無數(shù)次的“告別”成就了自己的成長。
“離家與父母的告別,畢業(yè)與老師同學的告別,分手與戀人的告別,轉(zhuǎn)身與陌生人的告別……這是生離。”告別是一種心情,告別也是一種心態(tài)。在我童年的記憶里,有著太多太多的告別。1980年,奶奶搬到了老家居住,每個周末是我們?nèi)抑胤甑臅r刻,姐弟聚在一起,歡呼雀躍,睡著奶奶早已晾曬的棉被,吃著奶奶烤好的饃干、炸好的燎豆,聽著奶奶總也說不完的故事,偶爾還可以到田地里撒個歡,每個周末于我們姐弟而言不亞于過節(jié)。然,相聚的時刻總是那么短暫,周日的告別是那樣不忍,奶奶踮著小腳送了一程又一程,“騎車看著路、躲著車”“在學校好生學習、別餓著”……奶奶一邊叮嚀我們大的,一邊還要緊緊地護著小弟,稍一放松,小弟就像脫韁了的野馬,邊跑邊嚷,吵著鬧著要跟我們回去,有時走出村子好遠,耳邊還回蕩著小弟的哭聲。面對告別,我想說:如果有個大house,我們再也不分離。
2013年,單位決定對基層勞資員、材料員進行崗位交流,我與供事了23年之久的青稞進行告別。記得那段時間,她每天忙碌地收拾物品、整理資料、進行交接,我則默默地觀望,沒有挽留、沒有勸說,更多的是遙祝和不舍。在告別前兩天,聽說此事的老媽在電話中與青稞聊了很久,那情形比我還不舍,那是因為在家人心里,早已把青稞視為我生活中的姐妹、工作中的伙伴、情感中的知己。那次告別,非但沒有疏離我們的感情,反倒促進了我們的工作,我倆由原來的合作關(guān)系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在的同行,工作上越來越多的交集讓我們相互促進、相互激勵,用同事的話說“崗位調(diào)整讓基層宣傳報道盛開姊妹花”。面對告別,我想說:讓我們永遠記住彼此,并懷著驕傲,相互注視。
2016年,兒子高中畢業(yè)考入天津大學,此時的我更能體會到奶奶當時踮著小腳與我們告別的滋味。開學之初,我和老公、小妹送兒子入學,報名、辦卡、領鑰匙、看宿舍、參加家長會……辦完各種事宜已近傍晚,兒子一個勁地催促我們趁天亮盡早返回,第一次離家獨處的兒子面對告別不知心情如何。春節(jié)過后,兒子返校,我和老公送至小區(qū)門口,本想陪兒子說會兒話,不料兒子一個勁地我們回去,面對告別,我眼睛濕潤了??粗鴥鹤永欣钕錆u行漸遠的背影,我想起龍應臺《目送》中的話: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面對告別,我看到了兒子的成熟和成長。
“親人、愛人、友人離世的告別,這是訣別。”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面對與至親的生死離別。清明時節(jié),讓我想起離我而去的奶奶、婆婆。同事常說我是個女漢子,遇到再大的事情很少見我流眼淚,我也覺得自己心硬、近乎冷血,可面對與至親的生離死別,我才知道自己是個淚點特別低的小女人。2010年的農(nóng)歷10月15日,最愛我的奶奶永遠離開了我們,我永遠記得那場大雪,雪花那樣大、天氣那樣冷,當我聽到奶奶去世的消息后,我泣不成聲,在趕回老家的路途中,不是引來乘客一樣的眼光,奶奶出殯時,我更是嚎啕大哭。在我的記憶里,我們姐弟四人從小到大屬我最讓奶奶操心,面對告別,奶奶再不會回頭與招呼,再不出聲音,溫柔的與慈祥的。
2015年7月12日,丈夫失去了最愛的媽媽、我的婆婆,那段時間,丈夫面容消瘦、白了頭發(fā),常念叨婆婆沒給他這當兒子的孝順的機會,別人家為給老人治病外債高筑,而我的婆婆,在住院四天時間內(nèi)便撒手人寰。娘沒了,家邊沒了,婆婆的去世,讓昔日的大家庭失去了溫暖和親情,就連倆孩子(兒子和小侄女)相聚的次數(shù)也越來越少了。節(jié)目當中,曹文軒與父親的告別再次讓我想起我的婆婆,丈夫與婆婆的告別又何嘗不是心中最大的遺憾呢?!告別,是結(jié)束也是開始,是痛苦也是希望,一家人好好活著也算是對婆婆最好的告慰。
南飛的大雁告別北方的寒冷是為了生存;秋天的落葉告別炎熱夏天是為了孕育;雨季告別干旱是為了生機;鳳凰涅盤也是一種告別,那是為了重生……“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每一次告別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或激情感人,或凄美動人,或驚心動魄。告別不是遺忘、不是流逝,更不是放棄,而是轉(zhuǎn)身,是為了更好的開始!面對告別的最好態(tài)度就是好好告別!
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后感4 《朗讀者》是我看的為數(shù)不多的綜藝節(jié)目中的一個,而這一期的主題詞是告別。一直覺得告別是具有儀式感的。我們每個人的一生要經(jīng)歷各種各樣的告別,有的會再見,有的是再也不見,每一次告別它都意味著結(jié)束也是一次新的開始,孕育著苦痛也飽含著希望。
海子說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通向成長的苦行之路。
三盟雖在,錦書難托。這是陸游與唐婉之間的痛徹心扉的告別。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都不屑,我的雙手好像生命之火取暖,活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是楊絳先生平靜超然的,和這個世界告別。
提到告別,姚晨想起了大二的自己,騎著自行車,到影樓實習遇見的胖姑娘。兩年后,北上考試和胖姑娘在狹小的房間擠了一個月,卻也在不知不覺間早已走散。
還有月嫂魏姐,一個比自己更強勢的人,因為小孩走過一段相伴的旅程,她心思細膩,體貼周到地照顧和呵護著小孩,最后在離開時,用不要送的含淚告別。
其實每一場相遇都是一場告別,因為最終都會走。
作為音樂劇譯者的程何,曾在夜里哭醒,一方面是對不確定未來的恐懼,另一方面是自我完美主義的過度壓力,提及對自己影響最大的音樂劇《我,堂吉柯德》時,想起同為譯者的羅穎珊,只是她沒來得及看她完成的《我,堂吉柯德》就以悄然離開,最后只得以燒音樂劇首演門票來做一場告別。
曹文軒以自己的經(jīng)歷為原型寫了小說《草房子》,當作對父親的告別和另一種形式的記錄,只是多少還抱有一絲遺憾:自己不曾和父親有一場好好的告別。
李立群,戲里演繹人生百態(tài),戲外同樣也是百態(tài)人生,有著和故鄉(xiāng)故土的告別也有著故人親人的告別。對每一種告別都心懷感恩,但也總是在離開后,才明白越來越重的思念。
維和士兵,盡自己所能為世界的和平多添一份力,卻在每一場有戰(zhàn)亂有傷亡的維和行動中都做好回不來的準備,想到曾經(jīng)看過的一句話“如果你覺得很舒服,那是因為是無數(shù)的人在默默為你付出”,而他們正是那默默付出的一方。在告別的主題中,他們想起馬里維和行動中回不來的申亮亮,“我明天給你理發(fā)”也成了一種永久的遺憾。
王蒙是有著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的作者,將告別分成了時間的告別和空間的告別,時間的告別尚且有愿想可希冀,空間的告別里本是逝者往已。
還好,一切都以平靜接受。因為只要是活著的時候的告別,都意味著新的開始。
昨天是清明節(jié)一個奠先祖親人的追思的日子,可對于出門在外的人,更是一個可以休息的節(jié)假日。
看完《朗讀者》的我,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房間,想著總聽人說“反應慢半拍”,而我“反應總得慢了一拍”,每一次痛徹心扉的別離,在我這里,都成了后知后覺的不痛不癢,不論是在懵懵懂懂的孩童時,還是漸漸長大懂事的我,似乎對傷痛有著一種出于本能的抵觸和麻木。
告別總是牽扯著傷感,因它預示著別離,或短暫或永久,可不論哪一種告別,很多人一別便是一生。
愿遇見每個人相識便珍惜,分開也不可惜。
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后感5 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朗讀者》播出第七期“告別”主題節(jié)目,姚晨驚喜亮相。現(xiàn)場講述自己與陌生人之間的`難忘情誼,爆料曾被收留睡木板床,分享首當媽媽時與月嫂魏姐的故事及自己寫下的文章《魏姐》。姚晨還現(xiàn)場深情朗讀了魯迅經(jīng)典《阿長與山海經(jīng)>》,感恩每一次萍水相逢的遇見。
節(jié)目中,姚晨談起了在自己生命中短暫出現(xiàn)卻時常浮現(xiàn)于腦海的一些人。說到求學時的難忘歲月,她提到了在自己無處可去時,收留自己的“胖姑娘”。那時候,兩人擠在一張極小的木板床上,“基本她就占了三分之二,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姚晨還開玩笑說自己“像個蝙蝠似的趴在墻上睡了一個月”。那種“異鄉(xiāng)人收留異鄉(xiāng)人”的溫暖讓她十分感激,談及最后一次遇見,她難掩遺憾,“生命中好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時候就默默地不見了”。另外,姚晨還與觀眾分享了自己與月嫂魏姐的故事。在第一次當媽媽的手足無措中,魏姐就像是她的戰(zhàn)友,陪她度過了人生中最特殊的一個時期?!拔野l(fā)現(xiàn)她真的很愛孩子,她永遠比我們更早發(fā)現(xiàn)孩子哪長了紅疹,哪哪不太好”,關(guān)于魏姐細致的情感付出姚晨記憶猶新。她還特地給魏姐寫了一篇文章,記錄下這段時光,“希望自己也能記住她,包括將來土豆長大后看到文章也能知道有這樣的一個人疼過他”。
帶著自己對那些陌生人的感念,姚晨把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朗讀當中。她用真摯的聲音,不徐不疾地把《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的每一個片段娓娓道來。有趣的生活細節(jié),驚喜的《山海經(jīng)》,在姚晨的朗讀中顯得十分生動。溫情的講述之下感情卻并不平淡,結(jié)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更是把所有積攢的感情瞬間噴發(fā),把魯迅對阿長的那份深厚情誼和哀思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聽完姚晨的朗讀,觀眾們紛紛表示“太感動了”“聽得都入迷了”“從中聽到了魯迅對長媽媽的情感”。
“每一次遇見,就像是一場告別”,“遇見”與“告別”是人生必經(jīng)之路。繼首期以“遇見”作為主題詞之后,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朗讀者》本期以“告別”作為核心主題,嘉賓在感念過去的同時,也勾起了觀眾深藏于心底的情愫。
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后感6 央視一套播出的《朗讀者》以“告別”為主題,本期節(jié)目特別邀請音樂人趙照現(xiàn)場演繹《當你老了》,為生命中無法避免的“告別”發(fā)聲。
本期節(jié)目,董卿也邀請了當代作家王蒙、中國臺灣演員李立群,中國內(nèi)地演員姚晨、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青年翻譯家程何以及中國維和部隊英雄,他們將以朗讀者的身份來到節(jié)目中,訴說他們生命中不同的“告別”。
在朗讀者們講述了尖酸的求學經(jīng)歷、動亂年代的顛沛流離、維和部隊的生死離別等一個個動人的經(jīng)歷之后,趙照以一曲《當你老了》娓娓道出了本期節(jié)目的主題――告別。深刻的人生感悟造就了動人的音樂,酒吧賣唱、琴行打工、交不起房租被房東驅(qū)逐等等,這些逐夢者的坎坷經(jīng)歷趙照也曾經(jīng)歷過,雖然艱辛,卻從未磨滅他對生活的美好期許。多年的異鄉(xiāng)生活,也讓趙照對“告別”二字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關(guān)于此次受邀獻唱《朗讀者》,趙照也在自己的微博@趙照大經(jīng)廠中寫道:“像說心里話一樣,誠懇的,自然流露的唱歌,唱歌是一種朗讀,因此,每位朗讀者也是生命和生活的歌者?!?/p>
一把吉他,一架鋼琴,淺吟低唱,無需太多花哨技法的修飾,趙照用溫暖的嗓音和質(zhì)樸的深情,燃起了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對過往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期許。歌曲的現(xiàn)場演繹,無論是樂器的編配、演唱的把控、還是情感的表達,都展示出趙照不同于一般音樂人的音樂功底。更有現(xiàn)場觀眾驚嘆“第一次看到這么完美的現(xiàn)場演出?!?/p>
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后感7 姚晨感恩陌生人:求學時曾被收留睡木板。
在我們的一生中,要告別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與至親的告別。但對于姚晨來說,提起“告別”,她首先想到的卻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歲那年,姚晨就獨自一人北上來到北京求學。二十多年來,在火車旅途中、在小影樓勤工儉學的過程中、在剛生完孩的那段時光里,姚晨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遇見與告別,結(jié)識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暫出現(xiàn)的面孔到現(xiàn)在都時常出現(xiàn)在她的腦海中,現(xiàn)場姚晨坦言:“我覺得可能沒有這些人,我的人生軌跡會被改寫,會是另一番景象?!?/p>
當年報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時間無處可去,好在之前勤工儉學時認識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現(xiàn)在,姚晨還記得那個名叫王棟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環(huán)外的一個遠郊小村里,當時一進門,姚晨直接嚇了一跳,“我覺得那個房間的寬度可能就這一張沙發(fā)這么寬吧,擺了一個木板,下面用一些東西墊起來,就是一張床?!痹谀莻€現(xiàn)在看來甚至“不太適合人居住”的小屋里,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擠了一個月,“基本她睡就占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趴在墻上睡?!彪m然時隔多年,但談起那段經(jīng)歷姚晨依然記憶猶新。對于這些雖是萍水相逢但卻給她過無數(shù)溫暖的陌生人,姚晨會選擇為他們朗讀怎樣的文字呢?
李立群憶母親:媽媽影響了我一生的表演。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兩種告別無可回避,那就是離開故鄉(xiāng)和與至親的生離死別。節(jié)目中,著名演員李立群坦言自己之所以常來內(nèi)地拍戲,就是因為母親的故鄉(xiāng)在北京,那種對故鄉(xiāng)的情節(jié)對自己影響很深。
而回憶起已故的母親,身為老戲骨的李立群笑言自己的表演其實很大程度上受了不是演員的母親的影響。1984年,李立群與賴聲川一同成立“表演工作坊”,先后推出了《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一夜,誰來說相聲》以及單口相聲《臺灣怪譚》,全新相聲表演方式在臺灣風靡一時。而李立群對于相聲的最初啟蒙就是來自于母親,他說:“因為我媽媽說個事,常像是在說相聲,生動,準確,哪怕是用錯了字,都錯得無與倫比。我的相聲段子里,內(nèi)容到表演,有太多無形的她在里面,在里面影響著我的思想,感情和語言。我無法舉例,也舉不全,因為那往往就是一段即興的‘相聲’,只可當時意會,無法事后言傳。”
當母親離世時,李立群沒有陪伴在她身邊。面對主持人董卿問道是否會認為這是一次遺憾的告別,李立群卻坦言“不遺憾”。究竟為何這位公認的孝子面對母親的離世會說出“不遺憾”三個字,他與母親的告別又是一種怎樣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