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有這個計劃,雖然是中立國,但是-----誰說沒吃掉瑞典?瑞典就被閃擊了,和丹麥、挪威一塊被吃掉。誰會管中立不中立?xtl早已準備好了與世界為敵了,才不會管攻擊中立國會有什么后果。
有這個計劃,雖然是中立國,但是-----誰說沒吃掉瑞典?瑞典就被閃擊了,和丹麥、挪威一塊被吃掉。誰會管中立不中立?xtl早已準備好了與世界為敵了,才不會管攻擊中立國會有什么后果。
瑞士軍事實力并不落后,瑞士雖然不打仗,但是從來不間斷軍事力量的升級和訓練,德國一直沒有機會下手,強大的軍事規(guī)模,打是絕對能打下來,但是看到瑞士早已枕戈待旦準備好預防侵~略,估計打下來會花費很長時間,影響了征服歐洲的計劃,就算了。
中國去瑞典坐飛機大概需要多久?
北京到斯德哥爾摩飛行的時間差不多要10個小時30分鐘。
瑞典(Sweden),全稱瑞典王國,是一個位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國家,北歐五國之一,首都為斯德哥爾摩。它西鄰挪威,東北與芬蘭接壤,西南瀕臨斯卡格拉克海峽和卡特加特海峽,東邊為波羅的海與波的尼亞灣。瑞典與丹麥、德國、波蘭、俄羅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7624千米,總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是北歐最大的國家。
和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西方國家是?
樓主的三個選項都不對,英國是1972年與中國建交,法國是1964年與中國建交,捷克斯洛伐克在1949年與中國建交,但是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并不屬于西方國家陣營,是屬于東歐國家,真正與中國第一個建交的西方國家其實是:瑞典。
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1月14日,瑞典外長奧斯丁·安登與時任中國外長的周恩來通電話,表達了欲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意向,并在同時與國民黨政權斷絕了外交關系。
在1月18日周恩來復電瑞典外長時,希望瑞典方面能夠派人來北京談判,因為這與當時的中國建交原則有關,3月9日,談判開始,中方代表為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瑞典方面代表為臨時代辦伊凡·高羅士,經(jīng)過三次談判,中國在瑞典的資產(chǎn)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并且開始對互派使節(jié)問題進行磋商。
因為瑞典可能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所以在派遣使節(jié)問題上,中國對之慎之又慎,以至于瑞典出現(xiàn)誤會,在第四次談判時,專門提到此事,在第四次談判三天后,雙方大使任命得到確認,在5月9日,中國瑞典同時發(fā)布了建交及互派大使的消息,而這一天也成為了兩國的建交紀念日,即使在瑞典之前,英國、挪威、丹麥和芬蘭已經(jīng)承認了新中國,但真正意義上第一個成為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還是瑞典。
在中國瑞典建交后,兩國關系得到長足發(fā)展,并且兩國之間簽訂的貿(mào)易協(xié)定,讓貿(mào)易額得到了迅速增長。并且在80年代,瑞典還成為了了第一個與中國簽訂雙邊投資保護協(xié)定的國家。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宣誓了新中國的成立,從此在世界東方誕生了一個新生的共和國。此時毛主席既要操心如何帶領新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之路,更要操心共和國如何融入國際社會的問題。
畢竟一個新的國家不可能關起門來搞建設,終究還是要走向國際合作的道路,那么得到國際社會承認才是對外交流的重中之重。
好在有蘇聯(lián)老大哥做榜樣,在我們獨立建國的第二天就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建交國,從而開啟了中國對外建交的第一步,而后亞歐部分社會主義國家也紛紛對華做出承認并建交的決定。
從1949年開國大典起,至1950年10月1日,這1年的時間里,全球共有18個國家與我們建立了外交關系,分別是亞洲的朝鮮、蒙古、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緬甸,歐洲的蘇聯(lián)、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瑞典、丹麥、列士敦士登、瑞士、芬蘭。
其中朝鮮于1949年10月6日與中國建交,成為我國的第一個亞洲建交國,蘇聯(lián)則是我國的第一個歐洲建交國,那么哪個國家才是我國的第一個西方建交國呢?
這里有必要認清,別看我國的第一波建交國中有很多歐洲國家,但絕大部分都是屬于東方陣營的社會主義國家,比如蘇聯(lián)、波蘭、匈牙利、捷克等等,他們地處歐洲卻并非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
按照蘇美東西方陣營長期對峙的標準來看,歐洲只有奉行美國那套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才能算是西方國家。因此我們以歐洲地區(qū)國家與中國建交時間的順序,刨去蘇聯(lián)、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這7個社會主義國家之外,瑞典則成為第一個與我們建交的資本主義西方國家,于1950年5月9日與中國建交。
瑞典從主動與中國聯(lián)系,到建立外交關系,僅僅用了4個月時間。早在1950年1月14日,瑞典外交大臣奧斯丁·安登就致電周恩來總理兼外長,公開承認新中國的合法地位并通過談判建立正式的關系,同時斷絕國民黨政權的外事關系。
為此,瑞典任命伊凡·高羅士為駐中國的臨時代辦,授權其全權處理與中國有關建交談判的問題;中國方面則由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為代表,與瑞典的高羅士進行對接談判,經(jīng)過4個月時間的磋商,中國同意瑞典任命阿馬斯頓為首任駐華大使,瑞典同意中國任命耿飚為首任駐瑞典大使,最終于當年的5月9日兩國互派大使作為中瑞的建交日。
可能有人會提出質(zhì)疑,英國不是早在1950年1月份就承認了新中國的國家地位了嗎?為何不是英國,而是瑞典呢?
不可否認,英國確實比瑞典更早地做出了承認新中國的決定,1950年1月6日,英國首相貝文親自致電周總理,表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愿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建立外交關系,同時宣布撤消英國對國民黨集團的外交承認。
但是貝文首相的對華致電只能代表英國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并不能代表英國是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因為英國在1972年3月13日才正式宣布與中國建交并簽署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的官方文件。
相比之下,瑞典與中國建交的時間,要比英國與中國建交的時間足足早了22年,中國駐瑞典大使耿飚將軍則成為了中國向西方世界派遣的第一位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