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采用可變后掠翼設計的戰(zhàn)機機翼結構基本都一樣,在機身背部設計有結構復雜的箱形結構——翼盒,翼盒兩端和可變翼翼根的轉軸連接,使機翼可以以轉軸為圓心旋轉,而機翼旋轉是靠設計在
采用可變后掠翼設計的戰(zhàn)機機翼結構基本都一樣,在機身背部設計有結構復雜的箱形結構——翼盒,翼盒兩端和可變翼翼根的轉軸連接,使機翼可以以轉軸為圓心旋轉,而機翼旋轉是靠設計在翼根處液壓動作筒控制。如下圖,以美國的F-14雄貓戰(zhàn)機為例,紅箭頭指向的是翼盒,黃箭頭指向的是翼根轉軸,藍色箭頭指向的是液壓動作筒,液壓動作筒一端以轉軸連接在翼盒上,一端連接著機翼翼根。
F-14戰(zhàn)機的可變后掠翼結構
不同的可變后掠翼戰(zhàn)機機翼設計稍有區(qū)別,比如有的液壓動作筒設計在機翼前方,有的設計在后方。除了戰(zhàn)斗機外,還有一些大型轟炸機也采用的可變后掠翼,比如大名鼎鼎的俄羅斯圖-160和美國B-1轟炸機。這些大型轟炸機的可變后掠翼結構、原理與戰(zhàn)斗機的也都類似。如下三圖,俄羅斯圖-160轟炸機的機翼結構和美國B-1轟炸機的稍有不同,B-1只在機翼前設計了液壓動作筒,而翼展更大的圖-160機翼前后都設計有液壓動作筒。
B-1轟炸機機翼結構
俄羅斯圖-160轟炸機機翼結構
俄羅斯圖-160轟炸機機翼結構
可變后掠翼在冷戰(zhàn)時期是非常流行的機翼設計,后掠角變小可以降低阻力,可以獲得更高的飛行速度,后掠角變大時雖然阻力會變大,但是升力會提高,這就使得可以以更低的速度飛行,因此采用可變后掠翼設計可以讓飛機同時兼顧低速性能和高速性能。不過可變后掠翼也存在許多先天缺陷,比如對翼盒和翼根的結構強度要求非常高,一般都由價格高昂的鈦合金制造,其次是結構死重大。